近年来,我国能源发展成绩亮眼,供能结构持续优化,能源行业减排增效,风光发电、绿电制氢等蓬勃发展,产业转型升级向“绿”而兴。然而,第一批投身绿色能源发展的“弄潮儿”,却不得不面对设备老旧、技术迭代、等问题,针对“老年病”,如何制定举措挖潜增效,人生就是博股份西北区域公司开出了一张“新良方”。
走进青海格尔木,一望无际的蓝海与苍黄的戈壁组成新的“绿洲”,西北区域公司格尔木光伏电站已经连续安全运行超4000天。这座投产近13年的“老龄电站”,随着运行时长的增长,光伏组件衰减率日趋升高,故障率不断攀升。当年优中选优的设备如今已逐渐落后于市场更新和技术迭代,设备维护价格偏高,质量难有保障。这种现象在该公司所管二道湖、察县光伏电站等“老龄”光伏电站也普遍存在,已经成为影响电站运营效益的大问题。
“有许多像我们这样的‘老龄’光伏电站,光伏板经过多年风吹日晒,表面不同程度地出现了热斑、蜗牛纹等现象,如果热斑过多,能量向外散发时甚至可以把板子击穿”。人生就是博股份西北区域公司格尔木场站负责人介绍说。
想治好“老年病”,先要学会“算细账”。小修小补成本不低,效益不高,将设备整体换新的“大手笔”则意味着设备折旧成本大涨,利润大减。精打细算之下,该公司拿出1兆瓦组件“焕新”替代最优方案。新方案彻底摒弃了“哪里故障换哪里”的常规思路,选择在每个“老年”光伏电站完整拆除1兆瓦光伏组件,将之整体换新,有效解决新旧组件混用产生“短板效应”,将全新高效组件发电能力发挥到最大,有效提升电站整体发电效率;与此同时,拆除后的1兆瓦光伏组件在经过仔细排查,进行修旧利废,其中的一部分将通过无人机组件飞巡技术,定位拆除更换其他子阵的故障组件。在这个过程中,3个电站共计1636块组件成功实现“再就业”,而其余组件则作为备件使用,为接下来的十余年运营期做好准备。
此次技改,该公司不仅解决了长久以来困扰“老年”光伏电站的组件故障问题,同时用“最低换新成本”成功取得“最大技改效益”,预计每年能减少材料费约38万元,每年挽回故障损失电量379万千瓦时。
技术改造从来不是大干快上,是要用新技术、新工艺、新设备对现有设备进行升级,用“小成本”撬动“大效益”,推动老项目也能焕发出新活力。